行在山川 爱在文旅

2020年06月23日 14:53  点击:[]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创新团队获批于2017年,该团队成立获得了国家财政专项的资助。创新团队也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多功能景观网络构建研究”(15BGL118)团队的基础上,以管理学院部分教师为基础,吸纳艺术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朝韩学院和商务管理学院等学院老师成立的。通过该研究团队的建设,形成一个研究方向稳定、人员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成果丰厚的乡村旅游研究创新团队,在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民宿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旅游融合创新等方面形成研究优势,打造理论基础坚实、研究方法规范成熟及有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的队伍,为辽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持。

一、行在山川

多年来,行走在山川乡野之间,走访从事休闲农业的专业户及景区周边的从业者,以观察者的视角了解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行走之间,体验山川田园之美,感悟乡愁的深刻内涵。在走访中,感受旅游从业者的奋斗与自强,将工作与幸福紧密联系一起的精神。将旅游转变成现代的生活方式,将旅游研究成为工作中的一种追求与向往,更是一种精神的幸福与满族。郑辽吉及其团队成员多年来足迹遍及乡野之间,以普通人的心态感知体验祖国山水之美,了解旅游业态的发展动态。先后走访了辽宁丹东市(大梨树村、河口村、绿江村、大鹿岛村、青山沟镇等地)、吉林延吉珲春防川村、陕西(礼泉袁家村)、浙江(荻浦村、芦茨村)、河南栾川(重渡沟村)、湖北随州(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广西阳朔(兴坪)、广西龙胜(黄洛瑶寨)、山西碛口镇(李家山村)、云南昆明石林县(大糯黑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与旅游经营业户、旅游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等利益主体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乡村旅游及其景观空间开发始终是团队建设的主要研究目标。在研究中,团队紧紧围绕着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开展研究,以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旅游主体的行为特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历程,为其转型升级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在山川乡野之间,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变化,体验到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给山川乡野之美与业态转型升级带来的清新变化。乡村旅游经营由最初分散的一家一户农家乐,经历了“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民俗村、古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等发展阶段后,出现了“民俗游”、“村寨游”、“农庄游”、“渔家乐”、“洋家乐”、“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社区”、“民宿”、“旅游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等多种新型业态,形成了生态田园型、民俗文化型、历史古迹型、休闲养生型、现代科技型、红色主题型和复合型等发展模式。随着自驾车旅游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以民宿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旅居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常态,这也成为团队研究关注的重要新型业态。

 

乡村旅游内部分化与外部融合的趋势在加强,新产品、新业态及新模式层出不穷,其发展进入了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经济社会带动能力的复合型产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在不断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也越来越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了一些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达到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可进入性极大地得到改善,大部分地区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其转型升级仅将农耕生产时代转型为体验经济时代,将农产品的“物”生产转向体验的“人”服务,也将体验经济的1.0时代提升至体验经济的3.0时代,进一步骤集体验服务产品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拓展了体验空间营造的内涵,促进区域经济与乡村经济整合以及体验经济与共享经济的整合。山川之美离不开旅游业从业者的奋斗,更离不开旅游研究者的关注。留在山川田野之间的每一步都是汗水与凝心的奋斗,都是幸福的感知与美的体验。

 

二、爱在文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论是行走还是读书,缺少追求幸福的动力,就没有倾注热情与关爱的追求,也就难以实现心中预定的目标。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团队成员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与创新驱动的研究整合在一起,促进研究始终围绕着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进行。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能转化为切入点,采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转化的关联性研究,促进了研究的深化。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里的顶级研究成果,如国内的《旅游学刊》、《地理研究》及国际上的《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关注国内全域旅游发展的动态变化。通过撰写发表论文,推动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动价值。注重理论研究的转化,尤其是产业转型知识的转化,撰写了数百篇的博客文章和微信公众号文章(公众号“乡村休闲与特色小镇”),注重调研内容的快速整理与分享,使得调研获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快速分享。调研过程中获得超过40G(约合4万张照片)的影像资料成为团队后期研究的重要研究基础,通过整理分析,成为乡村旅游与空间整合的重要研究基础,促进相关知识转化已经成为研究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是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在《旅游规划与开发》和《乡村旅游开发》等相关课程中,注重的是知识转化与素质培养。知识转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自然发生的。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再到创新的自我超越性知识,是一个知识不断循环创造的过程。结合实地调研,掌握并运用了相关理论方法,如多功能农业理论(MFA)、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结构方程模型理论(SEM)、情景化选择理论(SCT)、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空间生产理论、多功能景观(MFL)网络等理论方法(包括相应的软件应用)的应用,将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升华,如景观开发中的识别关键性要素方法(Identification of Focal Actors),多功能景观网络理论(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actor-network)等在英文期刊发表(SCI),也提出了过程型体验空间理论(Production experience space,丰富了空间的基本内涵。

团队研究注重文献分析(包括使用各种文献分析软件)和图像处理(包括绘制各种精美图像的软件等),注重文字与图形之间的转化,将理论转化成可视的图形(包括使用GIS软件),尤其是注重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转化,提升研究的理论研究层次。这其中,既有对研究范式的不断深化与升华,也有对实践的重新认识(如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新形式)。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促进了研究团队成员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使得团队建设始终围绕着区域发展实践进行,并不断将研究过程推向新的阶段。

 

研究过程始终是一个知识转化的应用过程。在各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知识转化的内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得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效果,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状态。在乡村旅游研究过程中,始终将研究内容与国家的战略实施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使得研究与区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的知识转化过程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产业链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以产业过程、产品开发及休闲服务产品等一系列的过程型体验空间的研究成果,使得过程型空间和容器型的空间整合在一起,为全域旅游的融合创新升级提出了理论依据。

几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多功能景观网络构建研究”,完成了省教育厅、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联等项目十余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完成了有省市关部门委托的研究项目,如:丹东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丹东市‘十三五’时期全域旅游行动纲要”等。2019年末中标“丹东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前期研究之九——丹东市十四五时期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研究”。同时与省内相关部门承接并完成了辽宁省政府关于“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中的“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正值疫情持续,课题组成员以微信视频、电话等形式继续完成相关调研内容,了解国内文旅的发展动态,关注全域旅游的发展形式。在提交的研究报告中增加了疫情之后的全域旅游发展建议:建立智慧型文旅游业的创新机制,提升文旅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水平,打造休闲康养的文旅品牌;在研究中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的全域旅游规划中,既要考虑创新发展新型业态,通过治理体系创新,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围绕丹东成为国家养老试点城市发展,推动康养体系建设;围绕试点区域,继续推动丹东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新时代全域旅游的发展水平;构建文旅创新新发展格局,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等。

 

随时了解专著撰写进展,目前已经完成的著作书稿已经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两部专著约80万字,其中包含自行绘制的图形和调研照片多达几十幅)。团队成员王焕宇、邬冰、李纲、郭屹岩、包大明、赵艳辉等人对前期调研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继续完成相关的调研报告及专著撰写,拟于2020年出版。由于疫病流行期间的隔离,团队成员大多采用微信群等方式与团队成员保持沟通与联系,关注国内文旅游业的动态变化,听取国内的各种文旅讲座,与国内同行一样,在疫情持续期间练好内功,提升课题组成员服务于社会的研究水平。

抗疫期间,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李钢教授对区域古建筑进行了资料分析,通过电话及网络调查的方式,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发现一处建于1870年,距今150年的满族民居。这处民居极具满族特色的民居保护完好,是辽东地区一处少见的、保存较好的满族民居,为区域内的聚落研究和深入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农学院郭屹岩选取当下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和本专业结合作为研究方向,分析绿色空间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空间体系研究,通过网络平台,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包括网络分析、缓冲分析、优化选择等,对区域内的绿色空间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全域旅游的绿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科学依据(以下照片及图片为部分考察、培训、研究的图片等,可作为文章的插图)。

团队成员王焕宇、邬冰、郑辽吉对前期的调研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继续完成相关的专著撰写工作。听取国内的文旅讲座,了解疫情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与国内同行一样,在疫情持续期间练好内功,提升课题组成员服务于社会的研究水平。

 

 

上一条:管理学院研学旅行的发展态势与人才培养专题讲座 下一条:管理学院召开高水平期刊评审工作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