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W
编者按: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辽东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共产党辽东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学校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党代会”专题,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满怀豪情、凝心聚力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工作回眸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围绕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科研体制与制度建设为基础,以项目与平台建设为中心,以成果应用与技术推广为重点,逐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较好建设成效。
(一)科研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辽东学院科研项目奖励办法》《辽东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辽东学院学术期刊分类及学术论文等级认定办法》《辽东学院科研任务指标分解及考核办法》《辽东学院科研工作量基本要求及赋分办法》《辽东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辽东学院科研诚信建设管理办法》《辽东学院科研奖励办法》等文件及相关规定,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促使我校科研管理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科研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重视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科研项目组织化管理,多举措推进培训计划,聘请专家指导,完善论证选题、形式审查,严格把关,力求提高申报质量和立项通过率。七年中,我校共获批纵向科研项目共计643项,其中,获批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1项、获批省级项目278项、获批市级项目80项、共立项校级科研项目274项;共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426项。
(三)科研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校始终重视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结合学校实际,依托地域资源优势,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积极打造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并加强过程控制管理,促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另一方面努力深耕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积极鼓励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共建,鼓励校内外平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新建有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空间”,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1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6个校级跨学科高水平特色研究院,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助项目42项。我校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加入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仪器设备的共享。2017-2023年,我校与71个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共享服务21074次、34672有效机时、8960个样品检测任务,服务金额达785万元,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在2022年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工作推进会上,我校被授予“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先进单位”。
(四)科研成果质量获得新提升
为保证我校科研成果质量,科研处通过规范和完善科研成果登记备案制度和科研成果申报事前审批制度,对科研成果形成前进行引导性管理,分别发布了《关于规范我校教师专利申请行为的规定》《关于专利申请有关情况的通报及处理意见》。同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管理方面的业务指导,定期开展专利申请及专利信息运用的讲座,营造了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提高了学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专利申请1922项,其中发明专利232项,实用新型专利1594项;专利授权126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80项。2020年6月我校获批第一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七年来,我校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科研成果奖励千余万元,将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获市级自然科学类奖项1项、人文社科类奖项124项,其中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截至2023年6月,我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100篇,其中SCI论文90篇,EI论文30篇,核心期刊论文329篇,CSSCI论文15篇。出版学术专著190部,植物新品种备案4项。
(五)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并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建立了运动户外纺织服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建有小浆果、杜鹃花、蜜蜂、大果榛子、北虫草、羊肚菌、基质草莓栽培、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等9个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辽东学院工业仪器仪表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示范基地等2个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加入辽宁(丹东)蓝莓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辽宁金立智能有载开关、辽宁恒星化工功能纺织材料2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辽东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被确定为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东北科技大市场共同建立东北科技大市场工作站、我校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六)人文社科研究呈现新局面
学校一直重视人文社科研究及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稳步提升基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水平。新获批成立的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以及抗美援朝精神广场的改造落成,极大地推动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发扬,逐渐成为省内外高度关注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抗美援朝运动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智库平台。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1项,获评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市级“最美科技工作者”1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2人,其中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32人,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22人。一批研究成果分别被政府部门采纳或批示,其中采纳资政建议9项,批示资政建议18项。同时学校积极举办、承办彰显优势和特色的学术会议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报告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课题申报讲座”等学术活动。七年来,先后举办学术讲座891场,举办学术会议12次,进行各级各类科技、科普宣传200余次。校内学术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已形成“辽东学术讲堂”品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撰稿人: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