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昇体育

第一书记风采:用汗水描绘古老山村的振兴蓝图

作者: 时间:2020-04-14 点击数:

 ——记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赫甸城村第一书记马君

2018年初,马君主动请缨,前往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赫甸城村担任第一书记。

赫甸城,明末李成梁驻守辽东屯垦驻军的六堡之一,潺潺流淌的河水,散落在乡间的农户,数百年过去,这里质朴的村民们依然坚守着农耕传统。面对眼前这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面对全村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渴望求变的乡亲,马君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注真情  扶起百姓拔穷根志向

如何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成为马君思考最多的事。入村后,骑着自行车,脚蹬农田鞋,一家一户走访摸家底,走遍沟沟岔岔探村情。山区林地多水草多,百姓房前屋后空地多,尤其是那些贫困户家,连个壮劳力都没有,马君结合所学畜牧养殖专业心里有了谱:放养林地鸡、圈养绒山羊发展庭院养殖业。

在县扶贫办支持下,马君先后争取来2000余只当地鸡雏免费发放给贫困户们,他们虽然“得了便宜”,能否饲弄好心里可没数,马君不断给村民打气:“技术方面我包了,遇到问题随叫随到”。从此以后,马君用行动履行着这句承诺。“那时我出了这家进那家,还经常弄得一身鸡毛、鸡粪。早晨五点来钟就出门,半夜才能回到宿舍,寻思躺下歇一会,结果就睡着了,衣服都没脱。”为百姓马君真是全身心地投入。20186月初正值育雏的高风险期,马君近八旬的老母亲因摔伤骨折住进了医院,他只是匆匆回城看望一眼当天便含泪返回了村里,现在想想他还有些愧疚。


为村民传授养鸡防疫知识(左三为马君)

马君的付出和真诚,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养殖户们对他的称呼,也从“马书记”变成了“马指导”,鼓励圈养绒山羊的事儿,也就水到渠成。从选择种羊到指导饲养、防治疫病,马君再一次大包大揽,眼镜被羊踢碎划破了皮肤也是常事。“我辛苦点没啥,看着乡亲们的干劲儿一天天上来了,比啥都让人高兴。”

到了年底,原本对养鸡没啥信心的王志安一次就卖出了15只散养的林地鸡,拿到了2000多元现金,他悄悄问马君:“马指导,这鸡真这么值钱?”。现如今脱贫已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了,赫甸城庭院养殖的星星之火,眼见成燎原之势。

扶贫先扶志。贫困户李升军家窗户还是用塑料布遮风挡雨,马君便自掏腰包700多元为他家换上了玻璃,平时不怎么干活的李升军被触动了,也听说马书记这人挺靠谱。“马书记呀,我这大老爷们儿也得干点正事了,你帮我参谋参谋。”马君就等着这句话呢。李升军有养柞蚕的想法,马君又到丹东蚕科所帮买来茧种,并做好技术对接,当年李家通过放蚕和养鸡,人均收入就过了万元。去年把旧房里外装修一新,还安上了地热。现在就连冬天他也不闲着,会外出打短工。“大军现在可真是出息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邻居老黄指着西院说。

洒汗水 圆危房家庭安居梦想

最让马君放心不下的是村里那几户四壁开裂的土坯房,每逢风雨天气,马君总会担心它们坍塌。拆除重建,张树发等3家都没有垫付前期资金能力,迟迟不能开工,眼看雨季又要来临,着实让人心里急呀。马君把爱心人士们请到村,争取来捐款两万多元,各家终于能动工了。8月的天儿热得像下火,戴着手套搬石头都觉得烫手。为了减轻农户建房支出,马君又把村里青壮年党员组织起来,开赴工地当起力工这成了村中一道风景,群众纷纷点赞,党员们也感到马书记这样的“党课”很给力。“马书记圆了俺家几十年的新房梦!今年终于可以在像样的房里过个像样的年了”。谭桂梅在自家崭新的大瓦房里高兴地说。

 

在农户建房现场协助安排施工

倾全力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赫甸城村多数还是沙土路,可谓冬天一层冰,夏天一腿泥。雨季河水上涨,有的村民又要站在河边发愁了,这也深深地刺痛了马君的心:这样的路况,何谈乡村振兴?

马君能把心沉下来,也善于“跑”出去。项目部门就怕把宝贵资金“嫁错郞”,他精心研究政策,亲自把关报申材料,坚持在真实性上不打折扣,规范性上高标准。积极带领村干部到各级部门协调争取,面对困难不退缩。80余万元水利设施项目、580万元路坝建设项目、5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50万元移民路桥项目,100万元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等相继落实到赫甸城。


在现场与道路施工方研究路面摊铺(左二为马君)

村民们盼了十几年的路改终于实现了,都是打心眼里高兴。“施工中占了村民院墙、地头,就主动找到我,‘马书记,没说的,我马上就挪!’面对质朴的村民,马君很感慨,“乡亲们这么支持,我干得再多也值了!”“村里的变化可真多,现在也像城里一样用上了路灯,也有了俺们自己的休闲广场,马书记领着干的事儿!准没错!”村民梁满德说。

两手抓  疫情防控生产两不误

疫情发生后马君第一时间回到村里,他把全村党员、小组长、联户代表发动起来包户包人,对全村5281840人展开网格化24小时动态管理。深夜卡点值守、入户查访……,他样样带头干。为支持村做好疫情防控,马君先后为村捐赠现金及口罩等防疫物资合计2000多元。村里70多岁的独居老人吴宝珍,因为疫情儿女不能回家照顾。马君就买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给老人,还硬塞了一些备用钱。


疫情防控期间做为技术“二传手”指导村民蓝莓生产(右二为马君)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把不能等的事干起来。赫甸城是烟草种植大村,赶上今年烟苗繁育基地搬迁,还能否如期拿到好烟苗,焦急的烟农们沉不住气了。“大家伙儿选两个代表,我们“三人组”替你们去基地洽谈,也会把育苗进展情况陆续带回来,你们就安心待在家里”。就这样马君带着两烟农从村到基地20多公里路来回跑,在缺人手时还要留下一起劳动。在防控最吃紧时,把近200户烟农们心里这件大事安排妥当了。

村民孙文军承包了村新建的两栋蓝莓温室,可是年后“新手”就遇上“新冠”。蓝莓种植又是村计划发展的新产业,这大棚可是村里的“希望工程”。马君立即向我校小浆果专家黄国辉教授求助,尝试通过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与老孙共渡难关。马君每天要到温室拍录上传,再就回传的指导意见和孙文军研究,两个“门外汉”时常要熬到深夜。初春3月,蓝莓树上已挂满豆大的果实,收获在望。

东方风来满眼春,现在赫甸城村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也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各项基础、民生工程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开展,去年这里还被评上了“美丽乡村示范村”。百姓看到了党派来的干部不是在走过场,村里的人都憋着劲儿准备干点事儿。历经沧桑的古朴山村,正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征鼓,云帆高挂破浪前行。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5-3789079
Email : ldxyxcb@163.com